调运
我区生态环境脆弱,每年都要进行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所需苗木的数量非常惊人。那么,这些苗木是从哪里来的呢?记者了解到,除了从外地调运之外,我区还要自给一部分。 自给
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便是苗木出圃地,它是自治区林业厅下属的一所从事种苗生产和林木科学研究的单位,由聂当乡基地和柳梧乡基地组成,总占地面积达到了20亩。
基地
其中位于堆龙德庆区的柳梧乡基地占地面积1600亩,主要以科研和乡土大苗培育(包括部分外地引进品种)工作为主;位于曲水县的聂当乡基地占地面积600亩左右,主要是经济林(如苹果、桃子等)、乡土灌木树种的培育示范区。
目前年均出圃150万株
用作“两江四河”造林绿化
据了解,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的定位是科研、观赏、推广、示范、应用、生产,年出圃量理论上可达到400万株,但是现在由于人手紧缺,年出圃量为150万株。记者此次参观的柳梧乡基地,每年出圃的苗木以杨树、柳树及乡土灌木树种为主。
“我们这个苗圃位于拉萨,其周边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所以主要以提供生态树种为主,而从这里出圃的树苗主要用作‘两江四河’的造林绿化。”柯裕州介绍道,这里出圃的除了乡土树种外,也有少部分观赏树和从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
早春3月,高原的冷还未完全退去,对于小苗木来说,尚不能到外面大田里去,所以只能呆在温暖的室内。记者在温棚看到一株株小苗被分开栽植在一个个营养袋里,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他们浇水,有巨柏、爬地柏、西藏长叶松等等。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西藏特有树种,濒临灭绝,在这里培育是为了在全区推广种植。
“这儿还不是这些小苗出生的地方,走,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实验室,我们这里是工厂化的育苗区,从实验室到温室再到荫棚后到大田是有一套完整流程的。”这样,记者在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普布次仁的带领下到基地实验室转了一圈,大概了解了苗木从出生到大田的整个过程。
首先走进的是配药室——几个柜子,上面整齐排放着瓶瓶罐罐。普布次仁指着一旁几个有颜色的玻璃瓶说:“这些是已经配好的药,简单来说它们的用途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再往里走是室,里面整齐排放着已消完毒的试验用玻璃器皿,继续往里走是接种室。“在这里要做接种工作了,一些我们本地没有的树种,可以从外地引进后在这里进行初的孕育工作。”普布次仁介绍道,在这里接种成功后会被移进里面的培养室。
来到培养室,记者看到里面有很多透明的玻璃小瓶,瓶子里是一株株绿油油的小苗子。“它们可不是普通的苗子,大有来头呢。”普布次仁向记者讲起了这些小苗的故事,这些是菩提树的苗,由中国林科院董凤翔博士从菩提树上剪取外植体,以组培方式培育获得成功后,去年他从这位博士那里得到的小苗和配方,进行了增殖、生根、炼苗、培育。
据说,他当时只从北京带来了5个实验瓶,而现在经过增殖、生根、繁殖培育,实验室里已经有1000多个瓶子了,而每个瓶子里有3株小苗,也是说从初的5株繁育出了1500株,且其中一部分已经上盆了。
从实验室成功培育出小苗后,它们会被移植到温室,在这里适应一段时间后,会被移到荫棚中炼苗,以后适树选地完成区域试验和推广应用。也是说小树苗要离开温暖的大棚,去经受风吹雨打,后经得起风雨的便活下来了。
工厂化的育苗区
从实验室到大田,有一套完整流程
一边是河,一边是苗圃
俄罗斯大果沙棘固堤挡沙两不误
看完整个实验流程后,普布次仁发出了热情的邀请:“要不要参观一下我们的整个基地?”……此时,记者正想看看这个基地到底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基地很大,光是乘车粗略地浏览一圈也得分钟。记者看到整个基地被划分为不同的小块,这边是桃林、那边是杨树生长区,另一边是从外地引进的樟子松,再走走又看到工人们正在起苗和平整土地……整个基地看起来井然有序。
参观中,普布次仁向记者一一介绍了基地中每一块地的用途。当车子停在一片沙棘林前,下车穿过林子发现原来这个基地紧邻拉萨河。“这里是基地边界了,你看这些是俄罗斯大果沙棘,它的根系发达,种在这里一方面可以加固河堤,另一方面又可以为我们苗圃防风固沙,苗圃里面的小种苗不会因为风大而受到伤害。”普布次仁说,也可以说自从有了这个苗圃,拉萨的沙尘少多啦。
正对沙棘林的是一大片正在整修的空地,空地旁是一排排已经起出来的杨树苗。“马上是植树季了,过两天这些树苗会被运到各个地方进行栽植。”普布次仁说。
不过记者发现这些苗木似乎不太受重视,它们的根部被简单地埋在土里。普布次仁说:“起出来的苗,因为不立即定植,所以暂时将它们集中成排壅土栽植在无风害、冻害和积水的小块土地上,以免失水枯萎影响成活,这叫‘假植’,等过一阵儿它们会被真正种植到地里。” |